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芙蓉王”常开不败 品牌之道是坚持(图),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芙蓉王”常开不败 品牌之道是坚持(图)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烟草在线据红网报道 家喻户哓的“芙蓉王”系列香烟风靡全国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辛和对品牌的坚守。
湖南中烟公司主任配方师刘东山在实验室调配烟丝
刘东山,中共党员,湖南中烟公司主任配方师。“芙蓉王”系列卷烟就是从他手中诞生的。2011年6月14日,面对媒体记者,他说起“芙蓉王”背后的故事就如同在讲述自己的人生。
从35.8万箱到100万箱
刘东山和许多出生于建国初期的人一样,从学校出来还没踏入社会就先被下放到农村锻炼。1975年他进入常德卷烟厂,担任过操作工、工艺员。为了把本职工作做好,他经常在工作之余学习卷烟工艺和卷烟配方知识。这让他不但技艺长进,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他有一个厚厚的本子,上面记满了不同年份和地区的烟草口感。这些都是他亲口试吸得来的一手资料。任何烟叶只要经他一吸一吐,“身份”立刻曝露无遗。
1994年,常德卷烟厂做出开发“芙蓉王”高档卷烟产品的决策,刘东山作为配方设计的主要设计人员。他突破传统工艺,创出一种新风格,市场认可度逐年呈井喷式的增长。当年的产销仅35.8万箱,到2010年产销规模达到86.6万箱,预计2011年将突破100万箱。(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品牌之道是坚持
“芙蓉王”对于原料的要求严苛,让生产对于优质烟叶的需求矛盾随着产量的增大日益突出。
“大约在1998年的时候,受原料制约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烟叶没有了,‘芙蓉王’的生产面临停产。”刘东山回忆。而这时,有人提出更改配方来应对原料危机,这在当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但是刘东山断然拒绝。
“那样做,会影响‘芙蓉王’的品质。我坚决不同意,也不在报告上签字。”他说。他力劝领导,不能为了产量而牺牲质量。最后工厂采纳了他的意见,生产“芙蓉王”的车间全部停产。他说:“质量绝对不能有变化,哪怕这个品牌我们一年不做,品牌还在那里。如果急功近利,不顾质量,那么一个牌子倒起来飞快的。”
此后,“芙蓉王”还因为原料短缺停产一次。
不过,他的坚持维护了品牌的高品质,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芙蓉王”成功了,销量连年快速上升。
用科技攻关化解原料供应不足(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芙蓉王”越做越火,但是产能与烟叶之间的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总是停产绝对不是解决的办法。于是刘东山又开始了艰辛的研究和技术攻关,力破原材料供应瓶颈。
他和研究团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最有效方法的就是研究配方技术,积极拓宽烟叶使用范围。
刘东山自己都不记得他们为原料的问题进行过多少次评吸、分析、试验和验证。经过大量的实践,最终使国内烟叶使用产地由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几个小产地扩展到现在的20多个产地;进口优质烟叶由原来单一的津巴布韦扩展到赞比亚、美国、南非、巴西和马拉维等国家。
原料问题解决了,“芙蓉王”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在1999年至2010年,刘东山先后主持开发了“芙蓉王(蓝)”、“芙蓉王(钻石)”等8个规格产品的烟叶配方。同时,他在研究配方一开始就注意运用各种新技术有效降低卷烟焦油和其他有害物质含量。2010年在行业组织的卷烟危害性指数抽查中,“芙蓉王”的卷烟危害性指数在所有国内卷烟产品中最低,位居行业第一。
模块配方让“芙蓉王”常开不败
刘东山常说,自己所做的一切要无愧于组织,要对得起企业的信任。
目前已经58岁的刘东山一直在思考他退休后,如何让“芙蓉王”品牌能一直延续下去。(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有些品牌,因为核心技术人员离开,就搞不下去了,或者越做越差。我不能让‘芙蓉王’这样。”他说。
他除了带好徒弟培养好接班人外,还创造性地根据各地烟叶的特点和“芙蓉王”的风格,按不同类型的烟叶进行组合,研发了模块式配方。“这样,我退休后不管谁来管配方,‘芙蓉王’品牌都可以一直按形成的口味风格延续下去。”他高兴地说。
刘东山的坚持让“芙蓉王”品牌有了市场口碑;他的孜孜以求,让芙蓉王做大做强;他的无私为公让“芙蓉王”品牌生生不息。“芙蓉王”成功的背后是一个共产党员一生坚持与奋斗的励志故事。
“芙蓉王”常开不败 品牌之道是坚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