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天上不可能有两个太阳”,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天上不可能有两个太阳”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烟草在线专稿 北纬24°线,被世界农业科学研究界称为生物繁殖生长的“黄金走廊”,是物产最为丰富质量最好的区域,所有农产品,水果、茶叶、烟草等品质最好的部分都分布在北纬24°线附近。众所周知的希腊克桑西烟草、古巴比那德里奥烟草以及中国的“云烟之乡”玉溪都处于这一重要的烟草产业带范围内。
“烟以滇为天”这句让中国烟民耳熟能详的传言,就是从玉溪开始的。地处滇中的玉溪是一个好山好水汇聚的灵性之地。抚仙湖山水连绵,如明珠闪烁;哀牢山层峦叠嶂,气象万千;原始森林里飞爆流泉,浓荫蔽日;元江迂回如带,蜿蜒于群山峻岭之间。319万亩耕地面积中适宜烤烟种植面积有26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2%。在这块如如诗如画的碧玉上,玉溪品牌成就了中国烟草史上一段不可复制的传奇。
玉溪风日偏宜烟
俯瞰云南高原大地,玉溪,这个有着“云烟之乡”美誉的福地,河流蜿蜒,清溪环绕,无数条玉带潺潺流淌在万亩烟田地畴之间。在这里,以抚仙湖为代表的滇中湖泊群,连同穿流境内的红河上游元江、珠江上游南盘江以及它们大大小小的支流,孕育着玉溪的灵动与美丽。
说到玉溪这个地名,与文学却有一段颇有趣味的巧合。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极高,与杜牧并称“小李杜”。这位伟大的诗人有个名满诗国的别号“玉溪生”。清人姬光璧在《玉溪生故居诗》序中写道,“玉溪,永乐水名,唐李商隐尝隐居之,号玉溪生”。原来,李商隐曾在一条名为“玉溪”的河边隐居过,后以“玉溪生”为号,以示纪念,可以想见,李商隐眼中的“玉溪”,是一个风景绝佳让人流连不已的山水胜地。公元846年左右,李商隐写下名诗《锦瑟》,其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日暖玉生烟”,仿佛是为千年后的云烟之乡玉溪写下的绝妙注词,似乎预示着玉溪与烟将会发生某种关联。如今历史果然惊人地再现了这句千年绝唱,玉溪不论天时还是地利,都为孕育烟草提供了条件优越得无法复制的温床。
玉溪烟区拥有烟叶种植优越的气候条件。首先,气候温和、雨热同步,温度有效性高,大气透明度好,光质和光照的时间分布与优质烟的生长规律相吻合;其次,天气晴雨相间,多为阵雨,且间隔时间不长,漫射光多,形成和煦的光照环境,有利于“清香型”优质烟叶形成。最后,玉溪烟区干湿季分明,雨量适中,降雨时空分布与烤烟生长规律完全吻合。除此之外,抚仙湖的优良水质也是玉溪烟草种植业的一个优良条件。有着“百里湖光小洞庭、天然图画胜西湖”美誉的抚仙湖,是珠江源头第一大湖,面积216.6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贫营养深水湖泊,平均水深95.2米。抚仙湖的水质优良,长期保持了I类水质的标准,被许多专家认为达到了中国一流湖泊水质,堪与瑞士日内瓦湖、日本枇杷湖、台湾日月潭相媲美,是一个世界少有的高原珍珠湖泊!熟悉云南气候的人都知道,春季是云南的旱季,而春季也是云南烤烟的苗期。这个时期的烤烟,需要人工浇灌。这个时期的玉溪烤烟,有了清澈如玉的抚仙湖水的滋润,能够茁壮成长,为雨水到来之后的进一步成长、成熟打下坚实的基础。
独特的区位和自然地理气候优势,使玉溪烟叶品质优良,其外观特征颜色桔黄、厚薄适中、光泽好、富油润、弹性强;内在质量香气量足、香气质好、劲头适中、刺激性小,香气充足浓郁,烟碱含量谐调,具有典型的清香型风格。这也成为长久以来,“玉溪”、“红塔山“品牌广受社会欢迎的根本原因,历年来为国内烟草专家所赞誉。
如今,“天下烟叶在云南,云烟之乡在玉溪”早已得到中国烟民和中国烟草界的一致公认。玉溪烟叶的天然种植条件让云南邻省的有关领导到玉溪考察烤烟生产后,也忍不住发出对老天不公的感慨:“天上不可能有两个太阳!”(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清香醇和穿史卷
玉溪成为“烟都”其实已有几百年历史。
历史上让玉溪闻名遐迩的,是一种“土烟”。据1940年出版的《烟草》一书记载,早在公元225年,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在云南就使用过烟草。这本书援引历史记载说,蜀国丞相诸葛亮兴兵征蛮到了云南,军营中瘴气弥漫,士兵罹患疾病。诸葛亮到处打听疗救之法,土人献上了一种土烟。诸葛亮依言让士兵点燃吸用,营中瘴气逐渐消退,士兵恢复了健康。此外,在中国著名的晾晒烟产区山东、河南等地,烟农流传当地种植的晾晒烟来自云南,名叫“九叶云香草”,即云南土烟——晒黄烟。
据有关专家推测,最迟在明宗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滇中小镇新兴州(今玉溪市红塔区)就已经在种植晒黄烟了。清康熙3年(公元1664年),晒黄烟已上市交易;康熙53年(公元1714年)《新兴州志》卷中,已将“烟叶”作为“食货”记载;当时,政府对上市烟叶已收交易税。清光绪元年(1815年),“滇省土黄丝烟,产量以通海为最,次为永昌、新兴。”通海、新兴,就属于今天的玉溪市。民国初年,也就是一百年前,玉溪、通海、江川、华宁等县种植晒黄烟已经成为大宗出境商品,由马帮驮运畅销迤南。民国8年(1919年)玉溪县仅烟叶出口量已达21.5万公斤。民国23年(1934年),玉溪晒黄烟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除在本省畅销外,还远销到泰国、缅甸、越南和新加坡等国家。
上世纪初,当英美烟草公司将眼光投向云南时,玉溪这个以晒黄烟闻名迤南的滇中小城,率先成为了烤烟进入云南的试种基地。1914年2月,《云南实业司呈都督兼巡按使唐继尧的报告》指出:“英美烟草公司赠送美国及土耳其菸种暨种烟要诀到司,当将所赠籽种除交农事试验场试种外,并在通海、新兴两县产烟最多之地各设一烟草种植场,呈奉前民政长李(鸿祥)批准,在通海租地五十七亩四分,在新兴租地15亩,已将领去美国及土耳其菸种并同本地种分区播种”。结果,玉溪首种烤烟,“收获丰富,比较土烟,获利数倍。”(见“民国二十年,云南教育厅呈据南华烟草公司总经理毕近斗呈文称”)可见,一百年前,新兴小镇即已经在云南烤烟种植史上崭露头角。
而历史选择了在1953年,让玉溪成为名满神州的“云烟之乡”。1953年初,全国烤烟会议在河南省许昌地区召开,有来自英国、苏联等国烟草专家和全国各地烟区代表出席。会议议题是对全国各主要产区的烟叶进行评比。玉溪产好烟,代表云南参评的自然是玉溪烟叶。玉溪专区工商科长刘树华带队一行5人(玉溪、江川两县各派代表2人)从玉溪出发前往许昌。因当时交通不便,几经转道,甚至有一段路程靠骑马前行,当代表们到达许昌的时候,烟叶评鉴工作已经结束,产自河南许昌的烟叶获得了满分100分。迟到的玉溪烟叶只能放在会议室门口。已经散会准备离开的评委们被玉溪代表的诚意打动,重新开始了评鉴工作。让人意外的富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迟到的玉溪烟叶,以俗称“鸡油黄”的金子般的色泽、油润丰满的柔韧质地、清香醇和的浓郁口味,彻底征服了挑剔的评委们,他们打破了100分的满分,给出了108分的最高分。当分数公布,整个会场沸腾了,玉溪代表们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从此,“烟以滇为天”的名声响遍全国,玉溪被誉为“云烟之乡”。
鲜为人知的是,当年给评委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鸡油黄”,来自玉溪市江川县海门桥。历史上,江川县就是云南烟草主产县,在那里,生活着无数世代生产晒黄烟的农户家庭,上世纪初,江川县与玉溪一起成为较早试种烤烟的地区,建国后直到今天,江川一直都是玉溪卷烟厂及后来的红塔集团重要的原料基地。(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有谁说得清楚,“玉溪”、“红塔山”的怡人清香里,有多少来自于这个抚仙湖畔的古老小镇呢?2009年8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张保振在视察了玉溪红塔区、江川县优质烟叶基地后,手捧一片黄灿灿的烟叶感慨地说:“有这么好的烟叶做支撑,红塔的烟不好不行呵!”
玉石溪流成美意
上世纪70年代初,源于对玉溪的故土情怀,玉溪卷烟厂决定生产一种高档卷烟,命名为“玉溪”,寓意碧玉成溪,有充满玉石的溪流之美意。
上世纪70年代初,玉溪仅是滇中一个偏僻、冷清的小坝子,藏在群山之中,虽然有美丽的自然环境,但仅靠着农业和一点点微薄的商业支撑经济,在中国的版图上寂寂无名。玉溪卷烟厂的领导们看到家乡的现状,出于对家乡的浓浓挚爱,想要推出一包带有家乡特色的烟,让更多的人知道玉溪的美,这成为当时玉溪卷烟厂领导心头挥之不散的情结。要做,就要做好,要做出一包高质量的烟,不仅仅要让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享受,更要让这包烟带着玉溪人的梦想,成为“云烟之乡”的代表,让世人了解这美丽的滇中明珠,于是,“玉溪”这包香烟诞生了。
“玉溪”的商标,设计者的思路很有趣,既然是想让家乡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那么索性就把商标设计成是一个聚宝盆,依靠龙马山(玉溪市最高峰)和九龙池(玉溪市一潭清澈的泉水),不仅仅突出了玉溪的山美水美,更有意蕴的是山和水在一起表达了玉溪一种豁达疏朗、宁静淡泊的感觉。山代表的是厚重的文化积淀,水代表的是灵动的智慧和情思。
但是,由于优质烟叶产量稀少,“玉溪”创牌后仅试制生产了12箱,不久即停产。直到1983年,当时的玉溪卷烟厂已迈开了高速发展的步伐,主打品牌“红塔山”销量逐年增长,市场形势一天比一天好。玉烟的决策者们经过思考,认为凭着企业的优质原料、设备、技术和经济实力,完全可以生产一种世界一流的高档卷烟。他们从生产“红塔山”的原料中,选取烟叶中部1/10的叶片加工成烟丝,重新恢复生产“玉溪”卷烟。
重新投产的“玉溪”卷烟,以产自“云烟之乡”玉溪精选的清香烟叶为主体,以国内外多产地、多品种的烟叶为辅,采用天然特殊植物提取物平衡香气组分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清新自然、丰富优雅、醇和飘逸的清香型中式卷烟产品风格。(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第一车间育高端
1984年8月,一位美籍华人来到云南,来到了玉溪,驻足在一片丰收在望的烟田前。望着
“天上不可能有两个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