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购物背后的“心理秘密”

新商盟网 2023-01-05 12:31 166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超市里购物背后的“心理秘密”,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超市里购物背后的“心理秘密”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烟草在线据《黄河楼周刊》报道  从年初开始的超市价签风波似乎已经走下了各大报纸的版面,但超市同消费者之间的“暗战”远远没有结束。有研究表明,超市购物中有60%左右属于计划消费,40%左右属于冲动型购买,而后者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超市的“心理战术”。从货架到摆放、广告、灯光、音乐,看似随意,其实都经过了超市的精心设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钱从你的口袋里“掏”出来。消费者不知道的是,从你步入超市的那一刻开始,超市就对顾客实施了缜密的心理战术……

  战术一:最想卖的东西摆放在右边

  由于人类是一种懒惰的动物,因此超市常把最贵或利润最高的产品放在货架最佳的位置,也就是视线略偏下的那一排。方便大家看到后随手就能拿取。超市还利用人们习惯用右手的习惯,将最想推销的、利润较高的商品,放在主购物通道或展柜的右侧,顾客经过时,会被一些本不需要的商品激起购买欲。一般来说,体积较大的商品常放在入口处附近,这样消费者会用手推车购买大件商品,并在行进中增加购买。

  一般来说,挨近超市入口的地方,放的多是薄利多销、购买频率高的商品,以吸引消费者进门,比如书本、拖鞋、毛巾等,而烟酒等贵重商品一般放在超市中间偏后区。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说,逛超市时,人们总认为前面的货物一般,里面还有更好的,所以往往越到最后买的越多。

  超市总是希望“把先进的货物先卖出去”。所以,摆放牛奶、酸奶时,喜欢把最新鲜的产品摆在最里面,每天逐渐更换;冰柜和冷柜食品,也都是把新鲜产品放在最下层。

  战术二:大包装比小包装更贵

  很多消费者会有“买得多比买得少实惠”的惯性思维,这也成为了超市的一种“销售心理战术”。逛超市时,你可以算一算,很多商品的大包装价格都比小包装贵。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休闲食品中,如饮料、薯片等。而且这些商品的重量、价格往往不是整数,比如480克、458克等,消费者一时也算不清到底哪种更划算。

  价格到底便宜不便宜,关键要看单位价格,超市不但不标明单位价格,反而利用单位价格计算比较复杂搞乱消费者。比如,1瓶1.2升橙汁27.4元,3瓶放在一起“特价”81.3元,算下来每瓶27.1元。许多消费者一看特价以为省很多,其实如果他们算清这笔账之后,未必愿意为了省3毛钱一次买3瓶,拎着重,家里也没地方放。 (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战术三:色香味的诱惑

  超市面包房中飘出的浓郁香味总让人无法抗拒。一般人认为现场烤面包、做熟食是为了“新鲜”,其实,这是超市的“嗅觉营销”。研究发现,食物的香味会刺激人体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调动与欲望相关的情感中枢,即使你不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食品的购买量。同理,超市里免费品尝的食品、饮料也会增加你购买的可能性,即使你不买他们推荐的牌子,也会不自觉地买些别的。

  另外一些超市中肉类专柜的上方回安装粉红色灯,能让鲜肉看起来更加诱人,等你买回家一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因为暧昧的灯光往往让食品更娇艳,一般来说,肉类常用红灯光,面包类常用黄灯光,海鲜类常用蓝灯光。

  战术四:巧赚孩子钱

  孩子最容易出现购买冲动,超市里赚孩子钱的策略根据隐蔽程度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最直白,就是精心布置儿童产品(玩具、儿童食品等)展柜。

  第二类是在孩子必经之路设“埋伏”,比如在中心过道做展示,孩子经过就能看见。在商场内的自动扶梯两侧放上诱人的膨化食品、饮料、巧克力,既吸引孩子,同时也吸引那些抵抗力差的成年人。比如在收银台,你能看到每家超市收银两旁都摆着口香糖、巧克力。因为排队付钱时是孩子最没有耐心的时候,东跑跑、西看看,之前你要是没给他们买点东西,相信这一关你是过不去的。

  第三种方法最隐蔽。由于孩子通常是妈妈带着,所以有些超市会把儿童产品摆放在女性必需品的附近。 (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战术五:旧食包装变新鲜

  超市包装分切的水果表面看很方便消费者,其实来历可疑。超市每天都有大量水果因外观或变质等问题无法销售,一般的做法是化整为零,包装销售。有些超市的工作人员用刀把果蔬坏的部分切掉,剩下的切成小块,用保鲜膜包装起来,这样看不出一点儿问题,消费者买到的商品质量却可能大打折扣。

  标有当日生产日期的熟肉,其实不一定新鲜。一般情况下,很多熟食如肉类和肠类都用保鲜膜包装,包了一层的,说明东西还比较新鲜,层数越多,越能掩盖其不新鲜的一面,而且很多都是因为食品失水,才导致包装袋滑落,所以只能多包几层。

  战术六:导购员大多拿回扣

  逛超市时,会碰到许多“导购员”向你热情推荐产品。其实,在他们热情的背后,却有拿回扣的“隐情”:一些影响力不大的品牌通常没钱大量投放广告,质量也不出众,所以利用“人海战术”,在超市内大量安置导购员,并允以高比例提成。导购员一般会使用“褒此贬彼”的方法,拼命劝说顾客购买自己承销的品牌商品,将顾客忽悠得“雾里看花”。

  战术七:特价区“混水摸鱼”

  超市里常常会搞促销,但有些促销却未必真便宜。比如在特价区会混有一些原价的东西;在大大的价格表下用不起眼的小字写了该商品的生产厂家,同时混放其他品牌,一些不细心的顾客容易误买;在服装区,把颜色、款式相近的不同牌子的衣服混放,只标便宜的价格,把高价的价签藏到不显眼的地方。很多特价商品也并不“超值”。比如,1瓶1.2升橙汁27.4元,3瓶放在一起“特价”81.3元,许多消费者乍一看以为能省很多,其实,算清这笔账之后发现,每瓶还是卖到了27.1元。

  战术八:买一赠一有猫腻 (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世界著名食品企业纳贝斯克食品有限公司多年的促销经验认为,折扣标志可增加销量的23%。但其实也有陷阱:其一,有些商家悄悄提高商品价格后再附送赠品。比如一瓶洗发水本来20元,现在买一瓶洗发水赠送一块价格2元钱的肥皂,但洗发水的价格已被悄悄提高到22元。其二,许多超市常将快过期的商品与正品捆绑销售,消费者往往忽略它的生产日期。比如牛奶就常搞“买一箱送一箱”的活动,第一箱还没喝完,第二箱已经过期了。其三、在特价区会混有一些原价的东西;在大大的价格表下用不起眼的小字写了该商品的生产厂家,同时混放其他品牌,一些不细心的顾客容易误买;在服装区,把颜色、款式相近的不同牌子的衣服混放,只标便宜的价格,把高价的价签藏到不显眼的地方。

  战术九:结账是最后一道购物关

  暴露在面前的诱惑越多,顾客就越经受不起这些考验。调查发现,被“困”在长长结账队伍中的人,购买货架上糖果、饮料的几率高25%。款台边的商品一般是日用品或经济实惠的小型零食,而排队付钱时往往是人最没有耐心的时候,让你很难扛过这最后一道购物关。

超市里购物背后的“心理秘密”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