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禁烟令应建立在社会共识之上,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禁烟令应建立在社会共识之上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二手烟防控成功立法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一手烟尚没防控好,注定了二手烟防控成功立法并不等于二手烟防控成功。相反,回顾控烟历程,不管是防控几手烟,其成绩都不能说是差强人意。或许,从很多地方多年未开出一张罚单的事实,就可知道效果并未达到公众预期。其中的问题显而易见,如烟民很多,阻力甚大;配套细则不够健全,执法主体、惩罚措施、禁烟场所等都不明晰,操作性不强,等等。
但面对这些现实,如果就此称“禁烟令”为“一纸空文”,恐怕有些草率。纵向比较,“禁烟令”之后的武汉市公共场所的吸烟情况十分普遍,但“禁烟令”之前的普遍程度如何,并无可靠资料佐证。横向比较一下,已颁布禁烟令的地方相当多,“公共场所的吸烟情况仍十分普遍”并非武汉特有,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严厉、禁烟范围最广的地方性禁烟令《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颁布之后,禁烟效果也不甚理想。当然,如此陈述“禁烟令”与禁烟现实之间的尴尬,并非自相矛盾,也非有意偏袒。事实就是,禁烟预期效果的抵达,本来就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并非今朝今日立竿就能见影。
拿禁烟运动进展较为顺畅的新加坡来说,自上世纪70年代首次开展禁烟,到现在才达到所有安装空调的公共建筑内均禁止吸烟的目标。而在吸烟群体相当庞大、烟草财政依赖性强的我国,要想全面禁烟,就更难一步到位。因此,在看到禁烟效果不甚理想的同时,也该看到一些可喜的进步之处。(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应该说,“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的标志”这一规定基本落实。不少人都有体会,近年来在候车室等地,吸烟者被要求立马将烟灭掉,或一些吸烟者主动走向特定的“吸烟室”;而这些在几年前,恐怕还极难见到。如此进步,在一些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但仍该归功于各方持续的禁烟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禁烟意识。
说到底,“禁烟令”在面对众多国民根深蒂固的吸烟习惯时,要想有所作为,必然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较量的、反复修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律文本的自我充盈固然重要,如执法主体、惩罚措施等明晰开来,又如法律要更加细化、更具操作性,但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则显得举足轻重。例如宣传力度的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的不断壮大,地方烟草财政的自我解脱,等等。(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禁烟令应建立在社会共识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