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润之,请把烟掐了吧!”,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润之,请把烟掐了吧!”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电视剧《中国1921》,以28岁以前的毛泽东为主角展开故事。总体感觉不错,谷智鑫演的青年毛泽东比较传神。但我发现,剧中毛泽东抽烟的镜头,尤其是最后几集特别多,谷智鑫抽烟抽得还蛮熟练的。广电总局今年初曾专门下发关于严格控制电影、电视剧中吸烟镜头的通知。《中国1921》是部青春剧,对年轻人的影响不可小觑,剧组不知道这个通知吗?
毛泽东抽烟这是真的,如果为了塑造他的光辉形象,必须有抽烟的镜头,那就保留,烟可以成为必要的道具。我一直记得一个毛泽东抽烟的镜头,但忘记是哪部影视剧了,就是毛泽东跟几个陕北老乡在碾盘上坐着聊天,有个陕北老乡抽着大烟袋,毛泽东笑着说,我也来一口,接过来,烟嘴也不擦,衔在嘴里就抽。这个细节,体现的是毛泽东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品格,这个抽烟的细节不但不会引起反感,反而觉得很有生活气息。
但有些抽烟的镜头,很明显对塑造人物形象不利。比如《中国1921》第二十五集,毛泽东迫于强权,暂时从长沙躲到萍乡的乡下,在车上,毛泽东在锁紧眉头思考,此前,杨开慧曾经劝毛泽东戒烟,毛泽东好像也听从了恋人的建议。这次,为了排解毛泽东的郁闷,杨开慧专门给他准备了两盒烟,而且有个特写镜头。我觉得这个情节设计得很拙劣,这个情节与塑造毛泽东的形象关系真是不大,反而客观上,宣传了抽烟的“好处”。毛泽东本来已经戒烟了,你杨开慧又拿出烟来“引诱”他,而且还是两盒!年轻观众看了是不是有这样的想法:你看,毛泽东年轻时就有这么大的烟瘾,和咱年龄差不多,咱也抽吧。有专家指出,对于银幕角色的吸烟镜头,年轻人的“免疫力”极低,很容易因模仿而走上吸烟之路。
在电视剧《解放》中,也有一段毛泽东抽烟的镜头。胡宗南进攻延安,毛泽东转战陕北。有一个深夜突遇敌军,情况万分危急。若稍有动静(不用说火光了),就可能被敌军发现。就在大气不敢喘的危急时刻,毛泽东烟瘾上来了,谁也劝不住。没办法,在周恩来指示下,有几个战士围着毛泽东,挡住了火光,点燃了这支烟。我看到这里,觉得太危险了,毛泽东简直是在违犯军纪,暴露目标怎么办?对这个情节设计的真实性,我表示怀疑。从艺术上讲,这个抽烟细节无益于塑造毛泽东的性格,都命悬一线了,还在惦记那口烟,一说明烟瘾大了,可以不要命;二说明为了个人的爱好,任性到可以不顾全局。我觉得作为一代伟人在那危在旦夕的时刻,完全能够克制自己,这又不是吸毒。我曾请教过一位特别能抽烟的同事,他说烟不好戒,但一段时间内可以控制不抽。比如开会不允许抽烟,他就不抽,顶多打几个呵欠,也就过去了。开完会,猛抽,那是另一码事。
在影视剧中,展示伟人的形象,必须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播文明。对有些不良嗜好,比如抽烟,能删减就删减,决不能搞特殊。这不是为尊者讳,这是尊重文明的需要。影视剧潜移默化的功能,直接影响观众。比如,我本人,脑子里一出现毛泽东,就是夹着烟卷的镜头,这肯定是看电影、电视,或者看毛泽东抽烟的照片看多了种下的印象,我又没见过毛泽东,怎么就知道他烟瘾大呢?(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有些导演说,毛泽东他们那一代领导人,在战争年代,开会就是一起抽烟的,如果没有了烟,就可能违背历史真实。抽烟是事实,开会也是事实,但你拍的镜头,是为了开会的内容,又不是比赛谁抽烟,完全可以回避的。革命不是抽烟抽出来的。如果始终盯着烟卷,而找不到其他替代物,那只能说明导演的无能。
影视剧禁烟,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如果仅仅是一般性建议,根本不见效。不妨借鉴国外经验。比如在美国,电影协会将吸烟镜头列为电影评级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目前已经考虑将含有吸烟镜头的电影一律列为“R”级别,即限制17岁或17岁以下观众观看。迪士尼公司已经宣布,今后该公司出品的面向家庭观众的影片将杜绝吸烟镜头。而在欧洲,很多国家直接将“电影中有吸烟镜头”的字样贴在海报上,警示观众,就跟烟盒上贴着的“吸烟有害健康”一样;而泰国则以政府条令的形式规定,对电视上放映的连续剧或影片中出现的吸烟画面必须用马赛克等方式加以处理,等等。
镜头净化,从塑造伟人的影视剧开始吧。那些历史伟人活着时反对搞特殊,他们作古了,在镜头中“活”过来,更不能搞特殊。
“润之,请把烟掐了吧!”我期盼在塑造毛泽东的影视作品中出现这样的台词,或者干脆就让他戒掉算了。(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润之,请把烟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