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电子烟企业何去何从?,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中国电子烟企业何去何从?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
烟草在线专稿 2015年6月1日起,北京实施了史上最严格的禁烟令,除了所有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室内区域及公共交通工具禁止吸烟外,部分室外场所也被列入禁烟范围。截至7月31日,北京市实施控烟令两个月以来,共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31804人次,罚款251800元,可见执法力度很大。
此外,中国还有十几个城市先后颁布了地方控烟立法。然而,在中国的控烟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电子烟却悄然流行并热销。就在前不久的7月23日-25日,位于北京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了国际电子烟加盟、分销、体验展览会。在该次展会上,许多国内外电子烟企业大力宣传并且招募中国国内的代理商和加盟商。事实上,2015年4月在中国的深圳已经举办了两场电子烟展会。除了7月份在北京的这次展会外,10月份在北京和广州还分别会有一场电子烟展会。如此密集的开办展会,似乎反映了中国电子烟企业开始在国内市场发力。
是什么原因让以往一直低调谨慎、主要进行出口贸易的中国电子烟企业,如今却开始转向国内市场,并且进行高调宣传呢?
大概三、四年前,中国的电子烟产品曾在欧美等国际市场风靡一时,中国电子烟制造企业的销售收入也几乎全部来自出口。但是最近两年,随着国外电子烟企业的崛起以及跨国烟草公司在电子烟领域的介入,并且欧美等国家对电子烟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电子烟企业的国外订单开始减少。而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市场似乎正在兴起,于是,中国的电子烟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
市场增长迅速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烟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深圳等南方地区是电子烟生产企业的集中地,据估计,全球90%以上的电子烟是在深圳生产的。随着近几年国际电子烟市场的不断成熟扩大,国内的电子烟消费市场也开始进入快车道。
虽然电子烟生产企业主要在深圳,但是北京、河北、辽宁、山东等北方省市却是中国电子烟消费的主要市场。2014年以来,北方城市的经销商和实体店数量迅速增多。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全国的电子烟实体店大概在500家左右。(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根据对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电子烟线上销售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电子烟市场容量很大、竞争较小。截至2015年5月,淘宝卖家共6881家,天猫商家为211家,大多数为国内品牌,很少国际品牌竞争。站内搜索指数呈上升趋势,2015年5月的平均搜索人数维持在每日平均8.6万人次。
纵观国内市场,人们对于电子烟的熟悉程度仍然很低。根据烟草在线2014年12月所做的关于中国消费者对新型烟草产品认知情况的网上调查,在填写调查问卷的网民中,听说过电子烟的人占93.27%,而中国烟民中使用电子烟的人仅占3.99%。可见电子烟在中国的使用率仍然很低,这也说明在中国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经过不断的演变,电子烟已经不再是十年前刚刚出现时的样子,电子烟产品更加多元化、高科技化,仿真烟、机械大烟、可调压调温的蒸汽烟等层出不穷,不仅外形更加丰富,口味也有多种选择。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电子烟,中国市场正变得越来越开放,市场需求也从中国当地产的中低档产品转向全球范围内的高档产品。
监管空白
作为一种新兴的产品,中国至今并未出台关于电子烟生产及安全的标准和流程。电子烟的产品属性难以界定,它既不属于烟草产品,也不属于药品,因此在中国缺乏有效的监管。
今年3月,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第16届“世界烟草与健康大会”上指出:“电子烟是把‘双刃剑’,它有助于减少戒烟期间对尼古丁的依赖,但也可能导致尼古丁滥用。对电子烟的生产、销售严加监管是国际趋势,而中国对电子烟的管控几乎是空白,并无该领域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值得警惕并亟需行动。”(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国际防痨和肺部疾病联合会中国办公室主任甘泉博士在7月份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就电子烟的监管范围来讲,既不是烟,也不是药,处在监管的盲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也是造成电子烟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市场泛滥的原因。”
医卫界专家表示,对于电子烟,理想化的状态是:随着控烟力度加大,更多烟民萌生戒烟意愿的时候,由戒烟门诊的医生来诊断其戒烟的可能性,如果对尼古丁依赖严重,则由医生推荐按剂量使用电子烟,维持并不断降低尼古丁摄入,从而达到戒烟的目的。
世卫组织曾建议将电子烟作为药品或烟草产品来管制,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将其视为烟草产品进行同样的管理。中国国家烟草专卖局也早已开始关注、调研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市场,并开展了相关的技术研究。
在2014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中国国家局烟草专卖局长凌成兴就指出:“要把握国际烟草市场发展趋势,高度重视新型烟草制品研发,并将其作为关系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重大课题。”在2015年的全国烟草科技工作会议上,新型烟草制品发展更是被确定为烟草行业下一步科技工作的两大战略任务之一。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国家层面对于新型烟草制品越来越支持和鼓励,各个中烟公司都在积极进行电子烟及加热不燃烧新型烟草产品的研发,如湖北中烟工业有限公司、河南中烟、山东中烟、上海烟草集团等都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烟草制品技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虽然现行的烟草专卖法对电子烟没有约束,但在后续的修改法案中,预计将对电子烟产品进行相关管控。等到进一步司法解释出台后,电子烟行业可能会迎来第一次规范化管理。(新商盟网xinshangmeng.org)
目前来看,由于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电子烟企业面临着一定的政策风险和经营风险。如果电子烟被归为医用产品,那么对于电子烟企业来说,便意味着消费群体和市场将会极其有限。而如果电子烟被归为烟草产品,则可能受到国家垄断限制,那么众多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会被淘汰出局。
不管其未来出路何在,电子烟企业都需要未雨绸缪。
中国电子烟企业何去何从?